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津巴布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

Economic and Commercial Office of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'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Republic of Zimbabwe

首页 > 双边合作>中资企业商会

来源: 类型:

认识伤寒(typhoid fever)
             中国第十二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 胡康新 肖湘成 汪金荣

  (伤寒最近在津巴布韦散发流行,11月中旬前已报道了260多例。为了在华人华侨中预防伤寒,我们在此对伤寒及防治知识做一简单介绍)

  伤寒(typhoid fever)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,表情淡漠、腹部不适、相对缓脉、玫瑰疹、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。有时可出现肠出血,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。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,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。
  流行病学:病原菌是伤寒杆菌,在自然界生活力较强,在水中可存活2~3周,在粪便中能维持1~2月,但对光、热,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,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,加热至60℃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。饮水余氯达0.2~0.4mg/L可迅速致死。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。传播途径:病菌由粪、尿排出后,通过污染水或食物、日常生活接触、苍蝇和蟑螂等传播。其中,水和食物污染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,亦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,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。人群易感性:人对伤寒普遍易感,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,再次患病者极少。流行特征: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,以热带、亚热带的欠发达国家多见,可散发、地方性流行或暴发流行。本病全年可见,但以夏秋季最多,与夏秋季节人们喜食生冷食物和苍蝇活动频繁有关。
  临床表现:潜伏期一般7~14天。多数起病缓慢,体温逐渐上升,至5~7天上升至39~41℃且持续不退,除发热外,病人表情淡漠、全身乏力、食欲不振,头痛、腹胀、便秘或腹泻、肝脾肿大,相对缓脉--即脉搏跳动与体温上升不相称。大约50%的病人在发热7—14天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,称为玫瑰疹(rose spots)。在病程的第一周末,“肥达氏试验”(Widal test)开始转为阳性。在发病的2~3周,可合并肠出血和肠穿孔。小儿伤寒,年龄越小越不典型,起病较急热型不规则,胃肠道症状明显,无相对缓脉,肝脾肿大明显。
  诊断:1、临床诊断标准: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(39~41℃)1~2周以上并出现表情淡漠,相对缓脉,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,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,嗜酸性粒细胞消失,可临床诊断为伤寒。2、确诊标准:有以下之一者即可确诊。(1)从血,骨髓,尿,粪便,玫瑰疹刮取物中,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。(2)血清肥达氏反应“O”抗体凝集效价≥1∶80,“H”抗体凝集效价≥1∶160,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。
  治疗与护理:抗生素治疗,现在多使用第三代喹诺酮(诺氟沙星、氧氟沙星等)和第三代头孢霉素(头孢噻肟、头孢曲松等),疗程14天。护理方面:绝对卧床休息,以减少病人的消耗,热退以后适当逐渐增加活动量。饮食以营养丰富、少渣易消化的低脂肪食物为宜,忌食生硬食物,以预防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。高热时用物理降温,不宜大量使用退热剂,以免大量出汗引起病人虚脱。伤寒病人的预后在有效抗菌药物应用前病死率约为20%,自应用有效药物以来病死率明显降低,约在1%~5%。老人及婴幼儿预后较差,并发肠穿孔,肠出血,心肌炎,严重毒血症等病死率较高。曾接受预防接种者病情较轻,预后较好。
  预防:一、控制传染源:病人和带菌者按肠道传染病隔离,直至停药后一周,每周作粪培养,连续两次阴性为止。二、切断传染途径: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性措施。应切实抓好粪便管理、水源管理、饮食卫生管理及消灭苍蝇、蟑螂等工作,广泛开展卫生宣教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。三、保护易感人群:在流行地区应进行预防接种。①伤寒Vi多糖菌苗,成人剂量0.5ml上臂肌注,注射一针免疫力两年以上,保护率70%。②伤寒、副伤寒甲、乙三联菌苗,皮下注射三次,间隔7-10天,各0.5ml、1.0ml、1.0ml, 免疫力1年,每年可1.0ml加强一次。③伤寒Ty21a活菌苗,第1、3、5、7天各口服一个胶囊。以上菌苗都只有部分保护作用,因此,已进行预防接种的个人,仍需注意饮食卫生